药用植物演化生物学
FAILED
菊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一大科,包含许多名贵中药材基原植物,如菊花、蒲公英、青蒿、黄花蒿、白术、苍术、蕲艾、夏枯草等。从演化生物学、植物分类学、合成生物学的视角,构建药用植物基因组进化和合成的科学研究框架,关注植物进化的多样性与药用成分特性的关系。其一,以菊科药用植物为材料,以“科/属大进化”为视角,深入探讨关键物质合成通路的演化和调控机制,特别是新基因起源和调控元件。其二,以“多维组学+合成生物学”为视角,开展群体基因组多样性演化与有效物质通路起源关系。结合多组学与合成生物学技术,阐明菊科药用物种天然产物化学多样性的形成机制,特别是限速酶和催化酶基因功能缺失对天然产物结构多样化的影响。
经济作物分子遗传与演化研究
以棉花等经济作物为研究对象,从系统基因组学和微进化的角度,利用泛基因组、代谢组、调控组、空间组等手段,研究二倍体和四倍体棉花在进化、自然选择、平行驯化、扩散引种、改良过程中表型变异的分子机制。以二倍体(亚洲棉、非洲棉)与多倍体(陆地棉、海岛棉)种质的基因组数据,解析二倍体与四倍体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,挖掘种间平行选择和特异利用的基因。
FAILED
药用植物基原种质资源创新
FAILED
通过创新种质优化药用植物有效物质含量,开展大宗药用植物(苍术、黄连)品种的选育工作,构建一套基于药效物质和生物学性状的道地中药材多组学溯源体系,确保每一味药材均可追溯其纯正来源与品质和产量。结合系统基因组学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、全基因组选择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协同改良抗病、产量、品质等性状。